4000萬再投醫聯!騰訊對醫生社區的投資為何如此執著?
根據騰訊對互聯網醫療投資的公開演講來看,醫生資源是其整體布局的重心,同時,社交和大數據是其認為能夠重構整個服務鏈條的重要紐帶。而在線醫生社區正好能滿足其整體的布局需求。盡管醫生確實是醫療的核心資源,但在線醫生社區的發展卻在中短期內難有作為。
從社交角度來看,中國社區遷移成本低,花錢買人力資源未必能如愿。因此,即使是戰略性投資,在線醫生社區在當下未必是理想的入口。
這從美國在線醫生社區的發展即可看出,Doximity成立時間最晚但發展最為迅速,只花了4年時間全美超過一半以上的執業醫生加入了這一社區。而QuantiaMD和Sermo則成立時間較早,已經有10年左右的歷史,目前卻只擁有全美1/4以上的執業醫生。這是因為Doximity抓住了奧巴馬的醫改所推動的市場趨勢——多機構的業務協同,為醫生提供了純粹的業務交流平臺,滿足了醫生的新需求。
中國醫生社區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在這三個方面取得突破后,后來者或將更具有后發優勢。
首先,以醫生為中心的模式沒有改變,醫生對社區需求不明顯。中國醫療體系目前仍舊停留在以醫生為中心,醫生除了有科研的需求需要社區幫助以外,在核心業務層面對社區的需求較為薄弱,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而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模式下,各醫療機構必須為病人的治療進行協同,這就要求醫生之間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醫生社區的價值隨即體現了出來。而要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模式,就必須強化基層,推動分級診療的發展,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基礎醫療的真正興起仍需一定的時間,絕非短期內就可以承載多層級的服務,這需要在支付和經濟動力,醫生考核指標以及基礎醫療的技術和服務能力全面得到改善后才有可能。
其次,醫生收入來源構成制約醫生社區發展。在以藥養醫的制度下,醫生的經濟動力主要來自產品而非服務,這制約了醫生對提高服務能力的追求,也將進一步制約未來以病人為中心的模式發展。
在美國,由于醫生的收入不來自藥品和檢查費用,其業務交流整體更為純粹,也對醫生社區的純粹性有著較高的要求。Doximity正是營造了沒有產品廣告的環境從而在短期內吸引了大量的醫生加入,而另外兩家則長期依靠藥品廣告收入,發展始終較為緩慢。而在中國,醫生社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產品廣告,雖然醫生對此并不算多反感,但畢竟無法為醫生真正營造一個純粹的業務交流平臺。即使未來整體市場向以病人為中心轉移,醫生只要依靠產品來賺錢,就無法真正的提供較為客觀有效的服務。醫生社區的業務討論也無法真正從治療的角度來提供一個完整的方案,各個機構可能會為了各自從產品上獲得的利益而爭吵,而非協同。
最后,醫生的管理體制制約了醫生社區的發展。通過自由執業或加入大型醫生組織,美國醫生擁有行醫自由選擇權和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中國的醫生屬于單位人,是有編制的。這導致醫生總體上是附屬于醫院,而非是與醫院處于平等的地位。附屬于醫院的醫生受到了單位的種種束縛,無法真正的去推動業務協同。在一個醫療數據都無法分享的現狀下,如何指望各個層級和機構之間的醫生來共同為病人提供服務。只有等法律明確了數據分享的獎懲措施和醫生組織的真正大發展后,醫生社區的發展才可能步入快車道。
總之,在線醫生社區的發展面臨較大的挑戰,目前看似熱鬧的醫生社區事實上獲得的醫生資源都是不可持續的,這些社區對醫生來說,可遷移成本太低,醫生對這些社區也沒有真正迫切的需求。未來醫生社區的發展需等政策面和市場面都成熟了才有大發展的可能,先發未必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