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聯4.0APP上線 告訴你為什么傳統醫療知識庫該被淘汰
近日,醫聯APP推出了其移動應用的4.0版本。作為擁有國內更大醫生社群的移動應用平臺,醫聯APP每一次的業務調整和產品更新幾乎都會引起廣泛關注,這一次也毫不例外。但令外界十分困惑的是,就版本號而言,這次更新應該算作一次“里程碑”升級。但如果僅就功能而言,卻未能看到一些顯著的變化,也未能支撐起這次更新的里程碑意義。這讓外界對醫聯的產品更新策略充滿了疑問。
事實上早在版本更新前半個月,便有相關人士透露,醫聯APP在下一個版本中將采取完全不同的產品策略。但究竟是怎樣的策略卻不得而知。
究竟看似普通的醫聯4.0有何玄機?記者通過該公司相關技術人員進行了解。
多維融合內容優選策略或成 行業趨勢
據該公司技術人員解釋,由于公司在今年早些時候開始了戰略轉型,醫聯這次的產品策略確實有了很大變化。最為顯著的一點,便是產品更新不再僅僅聚焦于功能迭代,而是將其產品架構、內容服務和日常運營進行了深度的多維融合。這個聽起來非常普通,但實際操作中卻涉及公司內部產品、運營和內容管理等多個部門的協同和貫通。而這一策略的最終目的,則是實踐一種全新的內容服務模式——CSOD(Contentselected on demand)基于需求的內容優選模式。
該技術人員表示,在公司過去的研發過程中,團隊一直在關注醫生用戶的真實使用狀況,并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內容消費規律,即大部分醫生有著旺盛的專業內容消費欲望,他們希望通過知識更新來提升個人業務能力,為日常診療提供幫助。但日常繁重的診療業務壓力,又使得他們沒有足夠時間去進行知識的更新和消化。需求和精力之間形成二元悖論,便成為醫生業務能力提升中的常見瓶頸。
有報告顯示,國內大中型醫院醫生每天接診業務量在40~50人次。加上隨訪、協作、課題研究、科室任務和院務,這些醫生幾乎每天都陷入疲于奔波的狀態,而沒有時間“思考”。因此,醫聯產品團隊認為,幫助醫生完成知識更新的更好方式,不應是僅僅提供知識,而是將相關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和整合。
事實上,這一優選邏輯,也在其他領域早已得到印證。羅輯思維、樊登讀書會等眾多內容創業案例,正是因其精準破題需求與精力的二元悖論,實踐了CSOD模式而獲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商界精英的個人時間往往淹沒于商務與社交,沒有足夠精力完成自己所希望的知識更新。羅輯思維等自媒體則承擔起了“代其讀書“和幫助完成知識凝練的工作,從而非常好地解決了痛點,并蔚然成風。因此可以預見,醫聯在醫療領域內實踐CSOD模式,也極可能讓內容優選策略取代固有的單維度資訊庫和知識庫模式,成為醫療領域內容服務的一個趨勢。
該技術人員還透露,為了讓CSOD模式能夠在醫聯APP中得到應用,公司很早就開始了多部門動員。其中,運營和產品團隊對醫聯APP上醫生的內容消費軌跡進行了長時間的統計與跟蹤。這其中包括了醫生的知識取向、興趣點、閱讀規律、閱讀時間、分享行為、駐留時間等大量數據。得益于醫聯龐大的醫生用戶數量,以及數據部門的緊密合作,團隊完成了醫生內容消費習慣的結構化大數據分析,并在短短數月內便完成了一張精準的內容熱力分析圖譜。而內容服務團隊則根據這張熱力圖,制定了適合于平臺醫生用戶的內容優選策略,并用醫學編輯的主動加工和針對性推送取代原有的被動式推送。而據記者觀察,這一點在4.0版本中確實得到了充分體現。原有的內容板塊已發生了非常大的調整,而原有每個欄目只有5條內容的模式也轉變成更為全面的醫學編輯優選推送。大量的優質內容制造必然需要更多人力投入。這也解釋了,為何醫聯在今年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醫學編輯招聘。如此大手筆的資源注入,足見醫聯通過優選內容來打造頂級醫療內容平臺的決心。
自我裂變 由社交向服務平臺轉型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醫聯4.0的產品策略轉變,的確與醫聯平臺的定位策略有著高度的邏輯一致性。將“醫生社交”轉變為“服務醫生的一切”,這是醫聯創始人兼CEO王仕銳今年一直掛在嘴邊的話。對于領域趨勢的判斷,這位有著“哈佛博士”、“搖滾青年”、“年輕帥氣”等標簽的創業新貴一直有著獨到的眼光。對于醫聯這樣深度切入到醫生社群的專業平臺來說,僅僅滿足“醫生社交”這一“淺表需求”并不足以支撐其持續發展。這也是業內眾多同類應用還在加深社交和堆砌知識庫的時候,王仕銳選擇打造頂級內容服務的原因。用優質內容滿足醫生這一職業群體的真實渴望,這是醫聯2016年重點推進的一項工作。之前在業內引起不小轟動的醫療MOOC欄目《極限會診》也正是這一邏輯所成功孕育的IP之一。在王仕銳看來,選擇“服務醫生的一切”并將頂級內容服務作為切入點,讓醫聯擁有了醫療領域內創新思維的先發優勢,而今后醫聯也會繼續把這一優勢繼續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