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院不再是醫生的庇護所……

MERS來襲,在社會再次重拾對醫護的贊美、謳歌和尊重時,近一個月來,國內傷醫殺醫事件層出不窮:
5月28日,湖北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生被患者刺傷;
6月3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一名護士因住院病房安排問題被毆打;同日,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人民醫院一名內科醫生在參與搶救一位老年重癥患者后,遭到患者家屬追打;
6月5日,陜西省榆林市第二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劉醫生因制止患者插隊,左眼球被打破裂;同日,福建省立醫院發生耳鼻咽喉科李姓主任醫師被襲擊,全身多處被刀砍傷;
6月7日,一名不明身份男子持菜刀闖入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住院部護士站,將一名正在工作的當班護士砍倒在地;
6月16日,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院發生一起故意傷害案件,該院放療科一名男醫生在電梯口被一名鼻咽癌患者潑汽油大面積燒傷;
6月24日,重慶市兒童醫院值班醫生因患兒不符合住院指征拒收住院而遭到患兒家長暴打,受傷醫生頭部腳部肘部受傷,被診斷為腦震蕩;
6月29日,上海瑞金醫院一名婦產科女醫生在查房時因拒絕患者違規延長病假要求,遭到對方掌摑。
……
對醫生們來說,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家”——醫院已不再是醫生的庇護所,面對如此沒有安全感的醫療環境,醫生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國外應對醫療暴力有妙招
美國:組織醫護人員參加反暴力培訓
據調查顯示,2000-2011年美國醫護人員受到暴力襲擊的比例為8﹕10000。美國已有38個州專門立法保護醫護人員,很多州的法律規定醫護人員必須參加政府相關機構義務提供的反暴力培訓,同時還加大了對襲擊醫護人員的懲處力度,如舉辦應對槍擊暴力的專題培訓、發布一些避免傷害的行為指南以及安裝緊急掣等。
日本:醫院給醫生購買“事故保險”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對醫院和醫生的監督工作,提倡法治之下的“以和為貴”,加大對醫院和醫生的監督,從事故中吸取教訓,要求醫院給醫生購買“事故保險”以及通過法律手段協調醫患關系是日本科學合理地調解醫患矛盾的準則。
俄羅斯:“法律”優于“調解”
與許多國家解決醫患糾紛時采取“調解優先”不同,俄羅斯采取“法律優先”。如果認定自己的健康或生命受到了醫療事故的侵害,患方可以可向相關醫院、醫院的上一級領導部門、當地司法機關和醫保機構提出索賠要求。但是俄羅斯也十分重視醫生的人身安全,利用法律保護保障醫生,對醫方造成的醫療事故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國內醫學專家的感慨

段濤教授:醫護被砍,天使折翼
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的段濤教授在文章《醫護被砍,天使折翼》一文中,表達了自己對醫療暴力的感慨。段教授行醫二十多年,不僅被患者家屬罵過,也被患者家屬打過,但他不恨那些曾經與他起沖突的患者,他只是感到悲哀、失望和迷茫……對此,他給出了幾點意見供大家思考。
為了不讓悲劇繼續發生,醫務人員該怎么做?
——我們無力改變這個社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我們回歸到白衣天使的本份。1.首先要回歸醫務人員治病救人的本質:Keep me safe,heal me,be nice to me and don’t waste my money;2.要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守住底線,不亂開藥,不亂做檢查,不拿紅包回扣。
為了不讓悲劇繼續發生,患者和家屬該怎么做?
——互相理解:試想,這個世界上,難道有圣人,一輩子沒有做過一件錯事?你就真能理直氣壯地舉起那把刀?
為了不讓悲劇繼續發生,一個責任政府應該怎么做?
——善良很脆弱,信任也很脆弱。請給醫務人員尊嚴和體面生活的前提——合理、合法的陽光收入,讓TA們能安靜地做一個純粹的醫生。

張強醫生:醫療暴力,上了誰?
醫療是民生問題,是國家的穩定問題。Dr.Smile——張強醫生也在《醫療暴力,上了誰?》一文中呼吁醫生們對醫療“暴力零容忍”,因為重視醫生和護士的安全執業,獲益的不僅僅是患者,還有國家和政府。
防止暴力,醫院能做什么?
——建立完善的院內安保體系,在醫生和護士的工作場所,安裝黃色警報按鈕,第一時間把醫生和沖突方進行隔離;將安全保障體系作為醫院的審批和考核標準;建立沖突者黑名單,醫生有權拒絕為黑名單上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防止暴力,醫生能做什么?
——給予患者以足夠的就診尊嚴,懂得“Why to do”比“How to do”更為重要。
防止暴力,政府能做什么?
——改變以藥養醫的體制,尊重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推進分級轉診制度,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
防止暴力,患者能做什么?
——想盡一切辦法,選擇自己信任的好醫生,而不是醫院。
醫生們,雄起吧!
對踐踏法律的傷醫辱醫行為,無論任何懲處方式,都是在案發后的應對。對于暴力傷醫事件,除了建立追責制度、提高醫務人員自身的防范意識,醫院建立切實可行的措施也尤為重要。對醫療暴力零容忍,不僅體現了對醫務人員的尊重,更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法律的敬畏!
醫生需要最起碼的尊重,醫生們,雄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