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劉春梅提到,“在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市場規模潛力巨大,主要以肝病、糖尿病、腫瘤等為代表的慢性疾病通常無法治愈且并發癥較多,需要長期用藥及健康管理進行控制。以最新數字顯示,2019年國內互聯網慢病管理的市場規模為694.1億,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將會增長為2177.1億,年復合增長率達25.7%。因此有效的慢病管理平臺及服務工具有著巨大的商業、社會價值以及市場潛力。”
據知名咨詢公司灼識咨詢(China Insights Consultancy)近期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行業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中國的慢病人群基數較大,預計到2024年,中國的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將達到3.8億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腎病、糖尿病、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也都在1億以上,惡性腫瘤患者達500萬人。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居民健康意識提升,加之政府對于線上平臺復診、處方藥開具、醫保支付的開放以及基層家庭醫生的推廣,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市場將快速發展。
“在慢病管理中,患者的依從性尤為重要。”劉春梅女士在會上強調,“醫聯的慢病管理平臺可以通過為醫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慢病管理工具,以及互聯網平臺不受地域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在線上與患者保持實時的聯系與溝通,通過發送科普知識、用藥提醒以及遠程問診等手段來提升患者依從性,從而增強慢病管理的有效性,專業性以及可及性。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呼吸哮喘、腫瘤等各大慢病管理系統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據統計,在醫聯管理的350萬慢病患者中,患者留存率達到了87%,患者滿意度達到了96%,對于醫聯提供的慢病管理服務包則達到了75%的復購率。”
而在如何賦能醫生提升患者管理的效率和質量這一方面,劉春梅女士也做了詳細地闡釋,如醫聯為醫生提供了基于AI數據分析技術的患者管理工具,通過AI醫助,智能審方系統,復診用藥提醒,結構化數據以及智能隨訪數據庫等,讓醫生可增效至管理2000個患者,在此之前,每位醫生只能管理50-100位患者。而在學術方面,醫聯也通過為醫生提供學術交流專區,精品課程,專家專題講座甚至有來自于國際頂級醫學期刊雜志JAMA的內容輸入,以供醫生們學習參考,進行自我提升。
對此,有業內專業人士評價稱,“相比傳統慢病管理方式,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可以實現分級診療、提高依從性、降低就診門檻、優化醫療診斷,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醫聯作為行業內為數不多已經完成在線問診、電子處方開具,線上購藥送藥上門以及醫保支付的互聯網醫療慢病管理平臺之一,其優勢就在于通過“醫帶患”的模式,打造了平臺強大的醫患關系鏈,并堅持‘以患者為中心’,通過為患者提供‘醫生、醫助、智能AI助手、健康營養師以及心理咨詢師’等多重角色,來為慢病患者提供專業的院外醫療及人文關懷服務。”